第81章 第81章食品厂


    第八十一章


    报纸的抵达比杨黛还要早几分钟。


    报纸这个东西厂子都会订购,但是基本只在办公楼流通,放在领导的办公桌上。


    而郑华生自从经过宣传科的人推荐,认识杨黛之后,对待报纸上的文章就更加认真。


    试图再次当一回伯乐,在报纸上发现尚未出名的千里马。


    因此这个时候的郑华生,不管日常有多忙,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仍旧是先看报纸。


    而且为了不错过千里马,现在食品厂将自己能订到的报纸全都定了,当然放在最上面的仍旧是全国日报。


    这是辐射范围最广的报纸,而且从报纸上的内容,郑华生也会简单判断接下来的趋势,顺应潮流适时调整如今食品厂的节奏。


    郑华生给自己倒了杯茶,抖了抖报纸开始看。


    看报纸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看着看着,郑华生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


    猛然间从椅子上站起来,激动得双脚离地,站都站不稳。


    身后的椅子因为他的剧烈运动,同桌子发生撞击,发出巨大的声响。


    听到动静的秘书推门进来,正好看到自家领导激动到稍显狼狈的模样,当即就要关门离开。


    郑华生及时叫住了秘书,“你把这个报纸贴到咱们厂里的宣传栏去,让大家都看看。”


    韩霖上班直接去食品厂新划分出来的家属区,杨黛则直接从食品厂的大门进去。


    走到宣传栏的时候,发现众人都围在宣传栏之前,正在议论纷纷。


    杨黛停了一下脚步,又判断了一下眼前的人群,最终还是决定先去办公楼找郑华生。


    但还没来得及离开,就已经被眼尖的人发现了。


    “杨黛同志来了,杨黛同志来了。”人群中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杨黛瞬间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杨黛同志太厉害了,你的文章又上报纸了。”有人指着宣传栏新贴上的报纸,脸上的表情与有荣焉。


    虽然上报纸的文章不是他写的,但是文章里提到了他们食品厂,他又是食品厂的一员,说出去同样光荣骄傲。


    杨黛这才将视线落到报纸上,说实话她也有些惊讶,她没想到这篇文章能够被刊登出来。


    杨黛离开首都的时候,一共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空乘方面的宣传,另外一篇则是依靠食品厂和航空基地的合作为基础,说这种合作是一种创新精神,让两个单位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第一篇是先写出来的,投给了日报,但是最终日报的编辑并没有通过这篇文章,杨黛转而重新投到了首都本地的报纸上,倒是成功刊登。


    临走的时候,除了航空基地给她的基本工资,还以为这篇文章,额外给了她一笔奖励。


    因为第一篇文章被拒绝,杨黛也顺带了解日报审稿的严格,第二次投稿的时候并没有报太大希望被通过,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刊登了。


    “不愧是你,不愧是你。”到了办公室里,郑华生一直在对着杨黛感叹,他完全不知道杨黛写了文章,这篇文章完全就是意外之喜。


    而且他们食品厂直接上了全国的日报,那么接下来省市的报社肯定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也会趁机采访他们食品厂。


    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郑华生已经开始让宣传科的人准备自己的采访稿了,原本这件事情交给杨黛来说最合适。


    毕竟食品厂里的人,提起写文章,谁也比得过杨黛呢,但想了想还是不太合适,所以这活儿还是交到了宣传科手里。


    除了准备接下来的采访稿,郑华生还通知了销售科,让销售科务必一直留着人守在电话跟前,如果有单位打电话,一定要第一时间接到。


    如今整个食品厂都因为报纸上的文章,全面运动起来,时刻准备着战斗。


    看着食品厂在自己手里越来越好,郑华生激动无比。


    “杨黛同志,从今天起,你就是咱们食品厂的正式员工了,一会儿我让秘书重新带你去人事科办理职工关系。”


    “还有之前糕点方子的收益,我也会让财务科这边帮你结一笔钱。”郑华生越说越激动。


    “杨黛同志。”郑华生忍不住搓了搓手,“你这次正式办理入职,是想要去宣传科,还是去咱们的产品检验科?”


    以前的食品厂是没有产品检验科的,毕竟当时的食品厂只是勉强维持,每天的出货量少的可怜,根本不用这个产品检验科。


    不过最近食品厂的规模越来越扩大,除了小饼干和糕点两大王牌产品之外,县城的食品厂也在和省市的食品厂积极交流,改善了原本食品厂一些饼干的口感,如今也已经能正常出货。


    出货的量越来越大,食品检验科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


    “或者除了这两个科,你想去哪里,咱们都是可以商量的。”


    “我们新成立的新品开发技术科,也很需要你这种人才。”


    杨黛笑着摇了摇头,“宣传科就挺好的,产品科更需要技术型人才,我就不去凑热闹了。”


    杨黛明白郑华生希望自己去产品技术科,毕竟以后万一有机会,自己再突然拿出方子呢,但是杨黛接下来并没有这种想法了。


    她手中确实还有几个吃食方子,但是她不准备继续拿出来了,而且那些方子也并不合适。


    她尝过郑华生改良之后的糕点,更能感受到改良后糕点和现在糕点的不同,而这些不同肯定不止从成本方面考虑,也有郑华生自己的创思。


    毕竟郑华生在食品口味方面确实很有自己的天赋,否则也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研发出现在广受欢迎的小饼干,成为食品厂的重要支柱。


    虽说郑华生总是一直在感谢杨黛和夏子清,认为这两个人帮助小饼干打开了外汇之路,所以如今的小饼干才能广泛销售到多个地方。


    但其实谁都知道,一个产品想要经久不衰,质量和味道才是重中之重,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郑华生都当居首功。


    郑华生之所以对杨黛这么感激,除了杨黛确实为食品厂提供了帮助外,更多的其实是杨黛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


    食品厂濒临倒闭,郑华生身为看着食品厂建立的人,感情投入很深,当时的小饼干是最后的稻草,但偏偏临门一脚卡在包装上,并且换了很多人都无法达到外商的满意。


    而在这种危机关头,杨黛的画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并且在外商那里赢得赞叹,所以在郑华生那里,一下子将杨黛的作用拔高了。


    但是这种


    心理,随着食品厂一点点走上正轨,不可能一直存在,所以杨黛才会主动拿出方子,也算是自己的一点贡献。


    杨黛先去了一趟人事科,将自己的工作关系转正,随后又在人事科科员的带领下,正式踏入了食品厂的宣传科。


    “终于来了。”看着杨黛过来,宣传科的几个人都起身迎接。


    “这里这里,办公桌都是收拾好的,早上后勤那里送了水杯,笔记本和钢笔。”宣传科的每一个人都十分热情,对杨黛的到来展现出极力欢迎。


    “杨黛同志,你对面就是夏子清同志的桌子,只不过夏子清同志这几天去市里出差了,一直还没回来。”宣传科的人又专门解释了一下。


    杨黛在大家的欢迎声中,拥有了自己的办公桌,跟着宣传科的几个人一起去开会


    食品厂在全面扩建,宣传科当然也需要招人,这次开会的重点就是招工的人数和考试的试题。


    这次食品厂招工的规模很大,考试也很严格,依照现在制定的规则,光笔试都有两场。


    一场是人事科负责的,考一些基础知识。


    接下来是每个科室之间,会有一场小考试,在笔试过后,还会有简单的面试。


    比如宣传科面试的时候,会要求面试的人准备材料书写小短文。


    而生产车间的面试,则更加看重个人卫生情况。


    此时宣传科的小会,主要集中在到时候面试的人选。


    面试官一共会有四位,郑华生会是其中一个,如今的宣传科科长会是第二个。


    剩下的两个名额,大家正在讨论。


    杨黛只是静静听着,不准备发表自己的意见,毕竟她同宣传科的人还不熟悉。


    结果没想到,大家推举来推举去,她竟然也成了面试官的一员,并且大家一致同意。


    杨黛接下这个任务,决定尝试一番,毕竟这也是人生初体验的一回。


    在厂里上班对杨黛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每天到点打开上下班,每个周日是休息日。


    而韩霖那边的上下班时间也差不多,只不过休息的时间并不固定。


    杨黛按部就班生活,闲暇的时候会修补一下自己之前从一条街买回来的字画,还顺带体验了一下面试官的感觉。


    很快夏子清就出差回来,同杨黛分享了一下自己这段时间的精力。


    夏子清这次出差也属于借调,市里的一个厂子请了两个外国人来给车间生产线升级,但是又怕当中沟通有误差,所以专门借调了夏子清。


    而夏子清这次来,也是想要和郑华生正式此时,她如今还只是临时工,只要厂里同意,随时可以走人,她准备前往知青办工作。


    杨黛听了夏子清的打算,当然支持夏子清的想法,夏子清毕竟是知青,想要回城肯定要通过知青办。


    “你下班陪我去个地方吧。”夏子清换了话题,邀约杨黛一同前往。


    而杨黛一直到地方才发现,夏子清的邀约地点竟然是废品站。


    第82章 第82章机械厂


    “怎么突然想要去废品站?”杨黛有些疑惑地看向夏子清。


    其实废品站也算是县城里的热门地点,每天来往的人并不少,但是夏子清看起来并不像是需要去废品站找东西的人。


    “我之前出差的时候,听了个小道消息,说是市里有个人在废品站找出了金子。”


    “我虽然也不觉得自己有这样的运气,但是万一呢,就当是撞大运。”


    夏子清显得兴致勃勃,杨黛没有在拒绝,虽然她觉得夏子清这个小道消息一点准确性都没有。


    毕竟没有人会在捡到金子之后乱传。


    但其实夏子清说得这件事情还真没有骗人,但是她不不是从小道消息听来的,而是很多年后,看一位成功企业家的个人自传。


    对方在自传中说了自己当年的启动资金,就是在废品站找到的一根铁根。


    当时企业家第一次创业,心高气傲,很快失败,又背了一屁股债,天天被人跟在身后追债,三五不时受伤。


    为了自保,对方用自己身上最后的一点钱,在废品站买了一根已经生锈的铁棍用来防身,却不想那跟铁棍里竟然藏着金子,最终让他有了重来一次的资本。


    这个故事是夏子清去市里出差的时候路过废品站,突然间想到的,但是她当时住在招待所里,根本不方便去废品站淘东西。


    所以回县城之后,立马想要去看看。


    虽然自己不一定有那位企业家的好运,但是对方的经历足以说明一件事情——废品站真的有机会捡漏。


    重生回来,经历过这么多事情,夏子清有时候也想,自己身上说不定也是有点运气的,毕竟重生这种事情,也可以说是万里无一了。


    况且这次去废品站,自己也不是单枪匹马,而是专门邀请了杨黛。


    上辈子杨黛能成功到上电视采访,运气肯定是不错的,自己在旁边说不定也能沾光。


    杨黛对夏子清心中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统统不知情,但确实陪着夏子清过来了一趟。


    废品站的人看到两人过来,抬抬眼,“这边的东西可以捡捡,另一边的东西已经登记造册了。”


    杨黛随着夏子清蹲下身子,但也只是看看。


    废品站的人即便每天都在收拾,但是东西又杂又乱,场地虽然很大,但是留出走路的地方却不大。


    “你就想这么乱翻?”夏子清看起来毫无头绪,不论是什么都要拿起来看看,杨黛在旁边看着眼皮子直跳,终于忍不住开口。


    “我就先看看都有什么东西。”夏子清来了之后,其实是有点后悔的。


    废品站里真要有什么好东西,肯定也是提前被收走了,她们能挑拣的这块地盘,都是被规定好的,里面肯定没什么好东西。


    夏子清失了兴趣,但是又觉得自己来都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归,所以还是在挑挑拣拣。


    杨黛:“你对这些东西,有什么偏好?”


    夏子清摇头,“没什么偏好,就是觉得来都来了,总不能空手回去。”


    夏子清一边说着,一边将手边有些脏旧的花瓶拿到手里,向着杨黛晃了晃,“你觉得这个怎么样?我拿回去养花应该可以吧。”


    夏子清突然想起来,上辈子杨黛的职业,虽然现在杨黛还没有投入那份工作,但是总会有点运气眼光在上面吧,要不然也不可能出人头地。


    让杨黛看一看,万一自己就是能捡漏呢,也不求是什么出名的古董文物,哪怕只是封建王朝末期的东西,只要慢慢留着,总不会亏。


    “这个呢?就是有点破洞了,会漏水的吧?”


    夏子清陆陆续续将好几个陶瓷瓶子拿到杨黛面前,眼含期待地看向杨黛,希望杨黛能够帮自己辨认。


    杨黛看着夏子清的样子,收敛眉目,但还是挑挑拣拣拿了个破旧的瓷瓶递给夏子清。


    “如果非要选的话,就这个吧。”杨黛虽然认不出这是什么朝代的东西,但至少制作工艺与现在不同,很有可能是夏子清想要找的古董。


    离开废品站的时候,杨黛落后夏子清半步,心中说着夏子清方才看向自己的眼神。


    仿佛对方一早就笃定,自己能挑出来,还有之前——


    “杨黛。”走在前面的夏子清突然喊了一声。


    杨黛从自己的思绪中出来,跟上夏子清的脚步。


    “你去了知青办之后,是打算这两年就通过知青办回城吗?”杨黛问起夏子清的计划,她觉得这是夏子清最有可能做的事情。


    却不想夏子清摇摇头,“走一步看一步吧,车到山前必有路。”


    顿了顿又继续说道:“不过不管怎么说,我是不会放弃学习的,日积月累我不会放下课本。”


    “你肯定会成功的。”杨黛笑笑,她一项都知道夏子清对于学习的端正态度。


    夏子清看着杨黛的模样,张张嘴想要说什么,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两人


    从废品站离开,夏子清去了知青办那边早已经准备好的宿舍,杨黛则是回了家。


    从首都回来后,杨黛和韩霖的工作都已经确定,两人虽然在同一个地方上班,但是如果家中只有一辆自行车难免有些不方便,所以又专门去百货大楼买了一辆车。


    如今两人上班的时候结伴,下班的时候反而各走各的,毕竟韩霖在工地上,虽然有上下班的时间,但是也不可能每次都准确无误。


    为了不让杨黛过多等待,索性让杨黛下班之后先离开。


    只不过这一次杨黛去了一趟废品站,回到家时韩霖已经回来,正在准备晚饭。


    “怎么了?有话要说?”吃饭的时候,杨黛发现韩霖一直在看自己,但是始终不说话,索性自己开口。


    “明天我要去一趟市里,短的话可能当天就能来回,但如果时间的话,可能就需要一周的时间。”韩霖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充满了哀怨。


    他当时选择工地的领导,就是因为在工地上不用出差,没想到还是躲不过,而且还是这么急,令人一点准备都没有。


    “这么急,那我们快点吃饭,吃完饭后好收拾行李。”杨黛对于韩霖出差这件事,到没有什么不舍的感觉。


    反正很快就能回来。


    况且工作嘛,总要听安排,出差也正常。


    “如果赶巧的话,等你从市里回来,相机说不定也能寄到了。”杨黛说起另外的事情,她是今早在食品厂收到的电话。


    当时在首都韩霖同对方谈好的二手相机,终于要到自己手上了。


    “等相机到了,咱们先在食品厂拍照留念一下。”


    “好。”韩霖摸了摸杨黛的脸,去收拾用过的碗筷。


    杨黛也拿着杯水跟了过去,陪伴韩霖。


    “天越来越冷,你出差的时候带上厚衣服。”杨黛出声叮嘱。


    如今虽然还没下过雪,但确实已经预见了冬天的来临。


    “工地不是刚刚开工吗?怎么这个时候突然去出差?”杨黛坐在韩霖旁边,偶尔帮韩霖递碗。


    “天气冷了,地基不好打,听说市里的机械厂有新升级的机器,领导准备去看看。”这件事情韩霖也是刚刚知道的。


    “这个时候天气越来越冷,其实已经不适合盖房子了,但是食品厂比较急,上级领导经过开会讨论,决定要在真正的寒冬来临之前,打好地基,最好能建起来一两层。”


    这样等到年后继续开工,速度也能快很多。


    等到明年夏天的时候,食品厂就能建好第一批家属楼,食品厂的部分员工就能开始准备搬家了。


    现在的食品厂虽然看起来热热闹闹,招工也一直在扩大,在县城的名头也越来越响亮。


    但是没有房子可分,一直都是一个减分项。


    只有将房子盖好之后,大家的心才能踏实下来,食品厂在别人看来,才能不再瘸腿。


    “好好工作!”杨黛开玩笑搬拍了拍韩霖的肩膀,随后走出房间,站在院子里环顾了一下四周。


    杨黛和韩霖曾经商量过,等到两人的条件好了,花钱将现在的宅子重新修一下,毕竟这住宿条件,就算是拉了电,属实不算多舒适。


    但起初的时候,两人一直有事情忙。


    当时郑华生说要分房的时候,但时间不定,杨黛还想着将家里重新盖一下。


    结果没想到食品厂的动作这么迅速,到明年就能直接搬进去了。


    杨黛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其实心中盖房子的想法已经淡了。


    之前虽然有临时工的名头,但其实不怎么去食品厂上班,所以没把黄庄大队到县城的这点路放在眼里。


    但是如今天天上班,天气还越来越冷,杨黛便有了不同的想法,她现在希望食品厂的房子能够修快一点,让她早点住进去。


    这样上班的时间能够大大缩短。


    韩霖因为要出差,一大早就要出发去县城和同事集合,杨黛虽然起床送韩霖,但是没打算和韩霖一起去上班。


    毕竟时间还早。


    想了想索性回了娘家一趟。


    杨父从砖窑离开之后,就恢复了上工的习惯,但这会儿时间还早,还不到集合的时候,正在家里吃饭。


    只不过这会儿家里也只有杨父杨母两人。


    杨黛的大哥杨成国如今在公社上班,但毕竟是临时工,为了留下好印象,每天上班的时间都偏早。


    而大嫂娘家那边有人结婚,大嫂索性带着两个孩子在娘家那边睡了一晚,如今还没回来。


    至于二哥杨成军,如今正在农机站学习,现在拖拉机虽然也要拉货物拉人,但是相对没有那么忙,因此一有时间,杨成军就开着拖拉机到农机站学习。


    现在的杨成军已经不满足只在黄庄大队当拖拉机手了,他希望自己也能加入农机站,并且正为之努力。


    而二嫂,则是因为农闲之后,小学那边加了扫盲课程,这段时间反而比之前要忙,早早去学校备课。


    “你就好好工作,不用担心家里,你现在真是给咱们家长脸了,咱们家沾了你的光。”杨母拍着女儿的手,一脸欣慰。


    视线扫过杨黛的肚子,想要说些什么,毕竟杨黛婆家的两个嫂子都怀孕了。


    但是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


    她女儿现在这么厉害,当然要用心在工作上,怀孕什么的,都可以放在后面再说。


    “我和你爹在家里有吃有喝,也不用天天上工,你不用担心我们。”杨母说着想起之前的事情,和杨父对视一眼。


    杨父微微摇头,杨母垂眸,没再说什么。


    虽然两人的动作都很细微,但杨黛还是注意到了,但是杨父杨母有意不说。


    杨黛以为是父母两个人身体不舒服故意隐瞒,劝两人上医院检查,并且说现在食品厂有钱,和县里的医院达成合作。


    食品厂的职工和职工家属去县医院看病,都能有减免,花不了多少钱。


    “你们要是真想让我放心,那就抽时间去看看。”杨黛看看杨母,又看看杨父,最后一锤定音,“等周日我休息的时候,我带着你们两个去医院。”


    两人神色有些纠结,但还是点头答应。


    杨黛也没再探究两人到底瞒着她什么事情,只要身体健康无事,剩下的事情都是小事情。


    韩霖出差的第一天果然没能回家,杨黛则继续上班。


    宣传科的新人已经上岗,办公室里热闹了很多。


    如今再次开会,准备新的宣传墙,除此之外,人事科和妇联那边都来沟通,希望宣传科这边能够积极配合。


    毕竟今年也算是食品厂起死回生的关键一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所经历的事情比别的厂子几十年还多。


    如今食品厂眼看着越来越好,大家也都希望办个联欢晚会,大家一起


    热闹热闹。


    这个联欢会不仅有节目表演,同时也承担相亲活动。


    食品厂第一阶段的招工已经告一段落,因此厂子里多了不少年轻人,让这些年轻人通过联谊相亲组成家庭,也能够让大家对食品厂更有认同感。


    几个部门达成合作之后,各自都忙碌起来,杨黛身为其中一员,自然也不例外。


    而这次杨黛领到的任务,则是负责节目串讲词,除此之外杨黛还要负责将联欢会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写成文章。


    联欢会结束后,再以联欢会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前一篇的文章主要是在食品厂内部流通,后一篇则是争取能够上报的文章。


    杨黛第一次参与到联谊会的准备,还负责帮助妇联结成联谊,感觉十分有趣。


    毕竟能够现场见证男女青年的相亲。


    杨黛这边的进展顺利,另一边市里,韩霖和工地领导一起,终于见到了机械厂的负责人。


    其实两人来之前,就已经联系好了市里的机械厂,当时机械厂的态度对他们的到来也表示很欢迎。


    毕竟打桩机技术,是机械厂前不久才钻研提高的技术,依照多次的实验数据来看,新研究出来的打桩机,不仅在效率上比上一代要快很多,在深度和平整度上,也有很大的改善。


    但也只是机械厂的实验数据,尚未进入大规模的投产后的数据,能够有人来联系他们,愿意尝试这项新技术,机械厂当然也欢迎至极。


    因此第一天到达机械厂的时候,在门口登记确认过身份之后,两人便被领进过来办公楼。


    当时只是说技术科的领导去开会,只需要两人等待一小会儿,就能见到人。


    不管是工地领导还是韩霖,都对这次之行抱有极大希望,认为当天就能谈拢合作,然后回到县城继续开工。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两人在办公室里坐了将近一个小时,也没能见到技术科的科长,甚至连原本招待他们的秘书也找不到人。


    问了一圈才知道,原来车间那边有新的情况,一条生产线突然出了问题,全面罢工,所有懂技术的工程师都过去维修了,根本没有时间招待两个人。


    第一天,两人只能无功而返。


    但是县城食品厂工地那边也着急开工,两人也不可能就这么回去,只好准时去机械厂报道。


    一直到第三天,机械厂技术科的科长,才有时间同韩霖两人见面。


    但这次见面也并不是在办公室里,而是在车间。


    两人到的时候,技术科的科长还在带着安全帽,和一群工程师围着一个庞然大物研究,口中念念有词,脸上沾了机油,自己却毫无所觉。


    韩霖站在这个机器面前。


    机器使用已经有些年头了,有些地方被摸得平整光滑,有些地方却黑黢黢的,毫无美感可言。


    但此时的韩霖站在这里,却觉得面前时一副令人震撼的景色。


    “我们需要更加精准的门阀塞,而且依照我们的计算,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零件调换到另一处,只是这里需要有更加精细的新零件。”


    “只要经过调转,新零件到位……”技术科的科长站在几个人最中心的位置,语速极快。


    韩霖原本打算上前同这位技术科科长攀谈,但是看着对方的样子,只好停下脚步,有些无奈。


    这次他们来机械厂引进新的打桩机,所求的结果不仅是将打桩机运到食品厂工地开始工作,机械厂还需要调度一个技术员陪同,帮助他们学习使用新打桩机。


    但是如今看机械厂的情况,如果生产线无法恢复正常,机械厂这边估计也没有技术人员可以调配给他们。


    一想到这样的情况,工地领导都忍不住忧心。


    他让韩霖继续在车间里等着,而自己则是打电话和上级沟通,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


    韩霖不知道自己在那里站了多久,工地领导一直没有回来,而他本人已经完全沉浸在这位科长的讲解和描述之中。


    “这位小同志,你等很久了吧?抱歉抱歉我们这边遇到点小麻烦……”技术科科长回看了自己身边的工程师一眼,“先休息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后我们再来讨论。”


    “小同志这边,我们去办公室谈。”技术科科长做出了请的手势。


    但是韩霖却没有离开,他站定脚步想了想,“机械厂这次遇到的问题,在最新一期的机械物理的专业杂志上有相关的案例数据。”


    第83章 第83章学习


    第八十三章


    “你说什么?”技术科科长陡然停住脚步,连声音都比方才讨论是大了十倍不止。


    不止技术科科长如此,跟在科长身后的几个工程师也都抬起头,炯炯有神地看向韩霖。


    “你再说一遍,你看过最新一期的机械物理杂志?编号为10的那本杂志?”


    “你什么时候买到的,在哪里买到的?能不能拿出来让我们看看?”


    “那上面真的有相关案例数据?到底是怎么说的?”一瞬间,大家团团将韩霖围住,仿佛韩霖是一块即将被分割吞入肚的美食。


    “散一散,大家散一散。”技术科科长看大家把韩霖围得越来越紧密,连忙出声阻止,“咱们去办公室说,去办公室说。”


    韩霖实在是太年轻了,科长一边走着一边打量韩霖。


    “你是怎么买到最新期刊的?期刊在哪里?能让我看看吗?”还没走到办公室,科长便迫不及待发问了。


    身后也跟着好几个人,听到科长的问话,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都很急切。


    韩霖也无意拖延时间,将自己一直随身携带的杂志拿了出来。


    “你竟然能买到?你哪里买到的?能不能帮我们也都买一份。”亲眼看见韩霖拿出他们几个都没买到的新杂志,几个工程师都十分惊讶。


    他们身为相关人士,自然也有购买相关杂志的习惯,但是这个杂志的售卖范围并不算广。


    况且这个杂志一向都是机械厂的采购部门负责的,但是前段时间采购部门来了新人,交接的时候,一不小心将这项采购任务落下了。


    当时众人只是想着,只是一期杂志而已,可以晚两天再看,但是却迟迟没有杂志到来。


    后来专门打到编辑社询问,才知道最新一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发表文章,这个理论还只是在试验阶段,不能完全当做正确的理论。


    但是一旦被证实,整个行业都会有巨大的变革,所以这一期的杂志,即便编辑社提前有所准备,但是依旧被巨大的购买量冲击。


    市里的机械厂原本是熟客,但偏偏这期订购是应该续费的,但是机械厂并没有沟通这件事情。


    如果是以往,编辑社的人会专门打电话询问,毕竟机械厂是较为稳定的客户,谁也不想突然失去。


    但是这一期销量突然爆炸,编辑社的人一时间也没有想起来这件事。


    一直到市里机械厂自己打电话询问,才意识到其中存在误差,但当时的编辑社已经调不出相应的库存给机械厂了,机械厂只能暂时等待。


    而韩霖之所以能够买到最新一期的杂志,完全就是因为自己运气好。


    没想到竟然这本杂志竟然这么难买。


    韩霖的杂志满是翻阅的痕迹,上面的相关数据图和案例,他都有仔细做过标识,有些地方能看懂,有些地方看不懂。


    但是韩霖相信一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说这句话用在满是图纸和数据的书上有些没道理。


    但是如今没有寻找老师学习的条件,韩霖只能依靠这样的办法,自己看了一遍又一遍。


    因此方才在车间,韩霖虽然依旧有不懂的地方,但他还是想起了自己看过的内容。


    韩霖翻到自己记忆中的一页,“您看看。”


    韩霖退出了人群中心,在靠墙的位置找了个椅子坐下。


    那群工程师全都虎视眈眈看着那本杂志,此时的自己,只需要安静等待便好。


    不大的办公室里,一会儿安静,一会儿争论声不断,韩霖等了一会儿看这几个人一时间没有结束的意思,又拿起另一边桌角的暖壶。


    里面空荡荡的,已经没有水了。


    他回头看了一眼正在争执讨论的几个人,拿着两个暖壶出去接水,给这几个工程师倒了杯热水。


    毕竟吵架费力气和嗓子,人人都需要补充力气和水分。


    除了热水,韩霖还放了一包食品厂的糕点。


    食品厂连着几个大单谈成,为了不让产品质量影响食品厂的名声,在质检方面抓的很严。


    有些形状不那么好的糕点,也全都被列入了残次品中,这些残次品每日下班的时候,食品厂的工人可以以优惠的价格买走一两份。


    杨黛觉得韩霖如今在工地上,消耗比较大,所以给韩霖的包里备着这些糕点,方便饿的时候垫垫肚子。


    知道韩霖出差,且出差时间不定的时候,杨黛又在行李里塞了两包。


    而今天韩霖在来到机械厂之前,就已经猜到自己或许要在机械厂长时间等待,专门拿上了糕点。


    而如今这些糕点,也确实派上了用场,但


    不是进了韩霖的肚子,而是给这些工程师享用。


    韩霖听着众人争吵,这会儿大家语速极快,专业名词乱飞,韩霖又开始处于时而能听懂,时而迷茫不已的状态。


    他低头看了眼手表上的时间,心中想着,怕是还要再耽误一天。


    韩霖婆娑了一下手腕上的手表,方才出去打电话的工地领导也终于回来了,但是表情却不算多好。


    想来方才打的几通电话,都没能收获什么好消息。


    “这得吵到什么时候?真没空搭理我们?”领导坐在了韩霖身边,脸上的烦躁已经完全无法遮掩。


    若不是机械厂这些人脸上的焦急不像是造假,领导都要忍不住怀疑机械厂是在耍他们玩了。


    “再等一天,如果机械厂这边还是不能谈,我们就离开,先回去日夜打桩再说。”领导有些烦躁的挠了挠头发,之前预定的工地材料已经都陆陆续续要到了,但打桩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韩霖和工地领导小声说话的时候,另一边机械厂的几个工程师的争执,也终于暂时告一段落。


    “所以说,我们方才的理论应该是没错的,只是需要的时间会更长,这条生产线可能会短暂停工一周。”


    “但也只需要一周的时间,等之后这条生产线的效率,说不定会变成其中效率最高的。”


    “我们就先按照这个方案来,至于停工的这一周,我来向上级领导申请。”


    “接下来这一周,咱们就多加加班,争取把这些问题一口气全都解决。”


    生产科的办公室终于安静下来,方才韩霖拿出来的糕点,还有每人跟前的水,也都已经空了。


    “那咱们就去试试,七天的时间我相信厂子能接受。”


    “咱们要是能修好,总比花钱请外面的工程师过来要方便……”


    几个人说话的语气轻松许多,推推嚷嚷往外走。


    “科长,你这次好大方,桌子上竟然还舍得放糕点,你这次的糕点哪里买的。”这人说着,还舔了舔嘴唇,“还挺好吃的,供销社新上的品种吗?”


    听到几人稍显轻松的谈话,韩霖知道,自己拿出来的这本杂志,是真的有用。


    自己这一趟机械厂之行,不用再无止境等待下去。


    “科长。”看着已经有人走出去,工地领导终于忍不住喊住了人。


    他虽然烦躁,但是也一直在观察方才讨论的这几个人。


    既然都有开玩笑的人了,那么说明机械厂的事情肯定有了解决的思路,情绪上不会再那么紧绷。


    “你们先去,我招待一下客人。”技术科科长冲着工地领导点点头,又让剩余的工程师出去。


    办公室里,只剩下三个人。


    “你们两个是来租借打桩机的是吧?”机械厂的事情得到了解决的思路,这会儿科长的心情不错,自然也想起了两人过来的目的。


    “要不我们先去看看?你们要借几个?仓库里的数量不多。”科长说着又看了一眼站在身后的韩霖,“打桩机这东西我们当然愿意租借。”


    “只不过我们机械厂的情况,两位方才也已经看到了,一时间调不出相关的技术员去指导。”


    工地领导忍不住又叹了口气,虽然知道这位科长说的是真实情况。


    但是机械厂这边的打桩机,毕竟是个新的东西,大家对没有见过的东西天然有着担忧或者抵触的情绪。


    如果机械厂这边,不能派出相关人员进行指导,说不定会影响工作效率呢?


    不过即便顾虑再多,他也不可能说出来,毕竟机械厂这属于突发情况。


    他是来和机械厂寻求合作的,不是来机械厂身上扎刀的。


    “这东西虽然很大,质量又沉重,但是本身比较好操作,再加上是新机器,基本上没有什么损伤,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较小。”


    科长说着说着,将话题转移到了韩霖身上。


    “我看你随身携带机械方面的杂志,上面还有翻阅的痕迹和笔记,你是学习这方面的学生?”科长其实在带着两人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想法。


    将打桩机的维修和保养交给韩霖做。


    他方才翻了韩霖带过来的杂志,虽然主要是在讨论那篇文章中的论述是否能用在机械厂的机器上,但是翻阅的时候也看到了韩霖的各种笔记。


    虽然有些笔记和疑问都稍显浅显,但也确实是个学机械的苗子,有自己的理解。


    而且打桩机也并不是什么精细机器,不用小心翼翼对待,即便是机械厂派相关的技术员,肯定也只是个基础的技术员。


    而这个技术员很有可能也就和韩霖的水平差不多。


    况且如今机械厂因为这条生产线的停工维修,确实很缺人手,恨不得将出差的技术员全都调回来,当然不可能外派给食品厂。


    所以想来想去,将知识交给韩霖其实是最有利的。


    “我不是机械专业的学生。”韩霖认真解释了自己的来历,但是又专门给自己加了一句,“之前去首都出差的时候,无意间上过研究院王老师的两堂课,感觉受益匪浅。”


    “这本杂志也是王老师推荐我买的。”韩霖顿了顿又专门拿出了那本教材,“这本书是王老师赠我的,说是学校里的教材,平常在书店买不到。”


    韩霖相应包装了一下自己的话语,让人误以为自己和这位王老师的关系亲密。


    技术科的科长原本没有将韩霖口中的王老师放在眼里,以为只是韩霖自学道路上的指路人。


    但是随着韩霖拿出教材,手指又划过那位王姓主编的名字时,脸上的表情严肃起来。


    尤其是回忆了一下韩霖方才说出来的话,又是首都,又是研究院。


    如果他猜的不错的话,那是他们行业的领头人物。


    “我从首都回来,便一直学习,只可惜脑子愚钝,没了王老师的指导,日后怕是要辜负王老师的期望。”韩霖边说边观察这位科长的表情,以方便自己随时调整自己的措辞。


    如果这位科长同那位王老师相熟,自己就不加任何修辞手法。


    但如果不相识,那么相应夸大一下,自己也不算是说话骗人,毕竟自己是个诚实的同志,从不说谎。


    而韩霖的话确实惊讶到了技术科的科长。


    毕竟韩霖拿出来的那本教材书,上面还有那位王老师亲笔写下去的名字和日期,这一点是做不了假的。


    “既然王老师都看好你,你肯定是有天赋的,打桩机交给你,肯定没问题。”科长更加放心,伸出手拍了拍韩霖的肩膀。


    工地领导看了韩霖一眼,也亲切地拍了拍韩霖。


    “既然科长相信你,那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咱们在这里多留两天,等学会了咱们再走。”


    事情就这么说定下来,工地领导去旁边和科长秘书谈合同的具体条款和价格。


    韩霖则留在这位科长的身边,学习打桩机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维修方法。


    韩霖有意想要和这位技术科科长攀攀交情,最好能够让他进机械厂学习。


    他第一天到机械厂的时候就已经打听清楚了,机械厂的职工子弟学校人数不少,开了几个班教学。


    当时的韩霖只是羡慕了一下,毕竟他以为自己这次来机械厂,肯定能够一天之内来回,只是过来谈合作的,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机械厂内部的职工子


    弟学校。


    但如今他有了机会,既然遇到了,就不可能让机会流失。


    但他不急,他知道技术科的这位科长肯定更加忧心生产线的事情。


    虽然商讨了解决的办法,杂志上的内容,也在向他们证明,他们之前的思路是正确的。


    但这种事情必然要求眼见为实,生产线一天不能投入使用,科长的心就一天不能安定下来。


    所以韩霖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学会打桩机的各种问题维修。


    等过段时间来还打桩机的时候,机械厂的问题肯定能解决,到时候自己再提出学习的事情,成功的概率会高很多。


    韩霖心中有了想法,学习效率也被提到最高,技术科科长笑呵呵的,觉得能被王老师看重的人果然不简单。


    知道韩霖准备开着拖拉机回去的时候,还专程去送了送。


    而韩霖这次来机械厂之行,除了成功租借到计划中的打桩机,还顺带给食品厂拉了一单生意。


    郑华生接到机械厂采购部的电话之后,心中又是高兴,又是失落。


    高兴的是,韩霖即便没有选择食品厂,但是在外出差的时候,也不忘给食品厂拉生意。


    失落的是韩霖拒绝了食品厂的工作,宁可去做临时工,也不愿意接受食品厂的正式工,让他错失了一名人才。


    这么想着,郑华生又专门去宣传科看了看杨黛,不管怎么说,杨黛是食品厂的员工,夫妻一体。


    韩霖也算是他们食品厂的人。


    杨黛完全不知道郑华生在想什么,但是既然郑华生来了宣传科,自然要让郑华生看看她们宣传科最近的工作成功。


    墙上的宣传画,联欢会最后的活动流程总结,以及刚刚新鲜出炉的文章。


    暂时还没有上报,但郑华生毕竟是领导,先让领导过过目。


    除此之外,杨黛还打算给食品厂的人做个专访。


    这样的专访,即便是不能上报纸,在食品厂内流通,当做广播站的播放内容也是足够的。


    郑华生对于杨黛的计划,表示了全力赞同,并且希望杨黛能够尽快开启这个计划,


    随后才干劲满满去钻研自己的新品。


    第84章 第84章消息


    第八十四章


    食品厂的工地,新的打桩机租借回来之后,工地的工作一切都很顺利。


    工作效率提高了许多,打地基的工作也终于结束。


    即便工地距离食品厂很近,但杨黛也很少过来工地,这边灰尘大,杨黛不喜欢。


    但是今天她来了,她拿着相机来了工地。


    工地里,韩霖正在进行最后一天的排查。


    杨黛站在韩霖身后不远处,喊了一声“韩霖。”


    韩霖应声抬头看去,杨黛按下了快门。


    这个时候韩霖才发现杨黛来了。


    “你怎么来了?这么冷的天。”韩霖牵起杨黛的手,没有多言,推上自行车准备回家。


    “在这里拍张照吧。”杨黛停下脚步,“拍张我们的合照。”


    “好。”


    寒冬的太阳洒在身上并不算温暖,更何况如今已经是太阳落山的时候。


    但两个人依旧笑得很开心。


    再过两天,打基地的工作就能完成,韩霖要负责护送打桩机回到市里的机械厂。


    “我想和市里的机械厂沟通,让我每隔一段时间能去机械厂的学校上课。”


    工地这边进展迅速,有的地方第一层楼已经建起。


    年前的时候只需要盖到第二层,速度其实很快,这也代表着韩霖接下来会轻松。


    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机会,韩霖不想放弃。


    “我支持你,既然有兴趣,有想法,咱们就学。”


    两人一边聊天一边往家里走,回到家里的时候,韩霖将自己的想法完完整整说了出来。


    他想等到明年的工农兵推荐名额。


    “如果真的能去上大学就好了。”韩霖感叹了一下,想起王老师当时讲课的样子。


    “如果是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好像能够直接被学校推荐进研究院。”韩霖觉得这一点十分重要。


    杨黛看着韩霖的模样,想起自己第一次从首都回来的火车上,听到的谈话。


    那些话是杨黛无意间听来的,根本没有记在心里,此时想起来也只有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并不深刻。


    但大概内容她还记得。


    是两个正在大学生的抱怨,即便是读了书,研究院也不愿意要他们,他们进了研究院毫无地位,似乎每天都在挨骂。


    听到杨黛这么说,韩霖的眉头皱了皱,他没想到毕业之后会是这样的情况。


    但是很快又释然,给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借口。


    以前的人,想要学手艺当学徒,前面几年就是去给师父当孙子去的,不仅要伺候师父,连师父一家老小都要伺候。


    挨打挨骂都是家常便饭。


    研究院的人水平都很高,看不上新去的人也是正常的。


    韩霖对自己的事情有安排有想法,杨黛也就不再多言,毕竟这方面,她本身的了解也不多。


    第二天休息,两人去牛棚帮着大家搬家。


    天气越来越冷,经过大队长坚持不懈地劝说,牛棚的众人,终于同意在下雪之前,搬到大队长早已经准备好的房子里去。


    韩霖和杨黛有意和牛棚的几个人打好关系,这样的机会也不会错过。


    两人到的时间不算晚,但牛棚附近已经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都是准备过来帮忙的。


    石尘归如今在黄庄大队的地位不一般,也差不多都成了牛棚这几个人的领头人。


    这次搬家,也是石尘归点头之后才行动起来。


    人群中石尘归自然也看到了杨黛和韩霖两人。


    石尘归对韩霖依旧是不假辞色的模样,并且找到机会,就要刺韩霖两句。


    韩霖适应了这样的相处模式,也看出了石尘归的遮掩,即便是石尘归看起来像是故意找茬,但实际上这也是石尘归亲近韩霖的一种表现。


    韩霖索性就随石尘归去。


    石尘归虽然自己就是大夫,但也有一句话——医人者不自医。


    再者石尘归在牛棚生活这几年,也没少受罪,再加上年纪大了,身体素质下降,韩霖担心他如果和石尘归计较,石尘归自己把自己气病了,气死了。


    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韩霖走到石尘归面前,照例听石尘归对着自己阴阳怪气了两句,但视线却一直在搜寻另外一个人。


    他有时间就会来这里看看石尘归,但其实是为了找另外一个人。


    而对方似乎也知道他的目的,每次都躲起来,让韩霖根本找不到。


    这次搬家的时候也不例外。


    牛棚里的东西虽然不多,需要搬家的人数本来也不多。


    但是架不住今天主动过来帮忙的人多,韩霖在人群中找了两圈都没能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人。


    石尘归自然注意到了韩霖的动作,对着韩霖狠狠翻了个白眼。


    随后又找了个稍显安静的角落,要给杨黛把脉。


    石尘归对杨黛的印象很不错,再加上杨黛打着给舅舅关长林采药的理由,还送了一批药材给石尘归。


    石尘归对待夫妻两个,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杨黛这边正在同石尘归说话,另外一边夏子清也来了黄庄大队帮忙。


    夏子清知道黄庄大队这几个下放牛棚的人,只要再等个两三年,就会有人开始陆陆续续平反。


    并且回城工作之后,每个人的工作成就都不小。


    上辈子的夏子清没有交好牛棚同志的想法,毕竟过好自己日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是这辈子,很多事情都已经变了,本来依照夏子清的记忆,石尘归会医术这件事情,说不定还要再藏个一年多两年,一直到后来才慢慢被发现,没想到这辈子竟然提前知晓了这么多。


    而且上辈子,就算石尘归被人知晓自己会医术之后,也借口自己身体不好,且多年不曾再学过医术,早些年的技艺早已经退步了,毕竟是看病救人的事情,不敢有丝毫马虎。


    所以基本不出手看病。


    否则依照杨黛对自己身体的关心状况,不可能一直拖到两年后才让石尘归出手救治。


    夏子清还记得,石尘归当时能够回城,其实是中医药大学想要聘请石尘归为教授。


    至于后面石尘归到底有没有去学校当教授,夏子清其实并不清楚。


    很多年后,她再次听到石尘归的消息,是因为石尘归出的书。


    当时国内掀起了一股中医养生的热潮,当时石尘归的书《食疗方法》被吵得


    很热,石尘归在网上声名鹊起。


    夏子清重生回来之后,就有想要和牛棚同志交好的打算,尤其是石尘归。


    剩下几个人的专业方向都偏向研究,同夏子清的关系不大,但是石尘归是大夫,并且是以后声名鹊起的大夫,当然要抓住这一条粗壮的大腿。


    只是夏子清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毕竟刚刚重生的时候的,牛棚那边还风声鹤唳,夏子清也不敢接触。


    后来牛棚的情况好转,但她也忙了起来,回到黄庄大队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反而更没有机会。


    夏子清回忆了一遍前世,朝着杨黛的方向走去,她现在心态已经平和很多,对于结交石尘归已经没有之前的那种紧迫感了。


    因此这会儿她态度淡然地站到了石尘归面前,同石尘归和杨黛打招呼,三个人顺理成章攀谈起来。


    搬家很热闹,但其实并没有多少东西。


    只可惜今天的韩霖也注定无功而返,没能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人。


    韩霖无比确定,对方真的在躲着他,否则不可能连一面都见不到。


    “难不成我真的表现得很急迫?”回到家,韩霖都忍不住发出疑问,对着镜子照了又照。


    怎么看自己都不像是个坏人。


    况且他除了去牛棚还本子的时候,主动询问了一下,但是没能得到解答。


    之后虽然他有心和那位同志交好,但是至今还没找到机会。


    “可能只是机会碰不上,你最近不是说可以去机械厂学习吗?人不能总贪心。”杨黛正在桌子上看自己修补的字画。


    她这是时隔多年,第一次自己修补字画,做的十分仔细,对东西的要求也高,速度自然也不快,到现在也没能修补完成,不过杨黛总体对自己的进度还是满意的。


    慢慢来,她不着急,这幅字画足以证明,她其实没有将以前学的东西忘掉。


    “等过年的时候,我们再去山上看看吧。”杨黛想起之前上山时候,韩霖所说的话,有了别的心思。


    冬天,北方的山都显得光秃秃的,树叶已经落光了。


    没什么景色可看,山上也没什么野物,毕竟很多动物都会选择冬眠。


    但看着杨黛兴致勃勃地规划,韩霖拒绝的话没能说出口。


    况且距离过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说不定到时候,杨黛自己就改变主意。


    杨黛继续自己在食品厂上班的生活,除了上下班的路上有些冷,其余地方她都还是满足的。


    而韩霖也终于心满意足去了机械厂。


    韩霖去机械厂还打桩机的时候,再次见到了机械厂技术科的科长。


    当时机械厂生产线的问题已经被解决,而且在经过改良之后,那条生产线的效率比之前提高了。


    因为这一点,整个技术科都被表扬了。


    韩霖去还打桩机的时候,正是技术科最高兴最好说话的时候。


    而且上次韩霖提起了王老师,也让技术科科长印象深刻。


    他们这种搞技术的人,时刻学习才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因此市里的机械厂每年都会组织技术科的工程师出去学习。


    技术科的科长曾经去首都学习的时候,上过一段时间王老师的课,因此对王老师念念不忘。


    只可惜王老师太忙了,上完课就走,一点不给人攀关系的时间,技术科科长只能在心里叹气。


    但是如今自己面前突然出了一位韩霖。


    韩霖可是王老师亲手赠书的学生,怎么也比他们这种学习班的学生,关系要临近一些。


    所以当技术科科长,听到韩霖想要来听机械厂的课程之后,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先考了一下韩霖的基础水平。


    “你如果愿意的话,不如先跟着我学习?”科长上上下下打量着韩霖,最后做出了决定。


    “你现在还在工地工作吧?县里距离市里路途课不短,你又有工作,不可能每天过来上课。”


    “而且你的水平暂时和每个班都匹配不上,这段时间就我自己先带你,我根据你的水平,给你布置功课,你每次休息的时候过来找我上课。”


    “等你手头的工作忙完,我再介绍你来厂里的学校借读,你觉得怎么样?”


    科长顿了顿,又继续说道:“不过咱们说好,你只是借读的学生,不能正常有毕业证,也不可能参与学校的毕业考试。”


    机械厂职工学校的毕业考试,相当于是扩充机械厂的职工名额。


    因此每年毕业的学生虽然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并不算多,大部分都在等着补录,等待机会。


    而这样的机会竞争激烈,即便他再看好韩霖,他也不可能损伤自己厂子职工的利益,而帮助韩霖。


    “多谢师父给我机会,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韩霖深深给技术科的科长鞠了一躬。


    他没想到对方竟然这么好说话。


    看了看自己手上拎着的饼干和糕点,还是觉得自己的礼物太轻了。


    应该早点准备好拜师礼的。


    “那你先在我办公室,把这三张卷子做了。”科长将办公桌上的卷子递给韩霖,随后又补充道:“你要真想干这一行,只理论肯定是不行的,动手能力也至关重要。”


    “这个等之后再说,我们机械厂有专门的教室,我先看看你的理论知识。”


    韩霖在机械厂留了两个小时,再次从机械厂出来的时候,他获得了三本书和一个专业老师。


    回家之后韩霖同杨黛分享了自己的好消息,之后又买了肉和糖,补足了拜师的礼仪,又去了一趟机械厂。


    从此开始两头跑的生活。


    等到工地停工之后,韩霖正式加入到机械厂的学习之中。


    韩霖起初依旧打算白天市里上课,晚上回家休息的日子。


    但是每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实在是太浪费了。


    在杨黛的强烈要求下,韩霖找机械厂开了证明,住在了招待所里。


    而杨黛继续在食品厂上班,休息日的时候会去市里和韩霖碰面。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过年前十天,机械厂的学校也放假了。


    韩霖带了许多作业回家,继续钻研。


    而杨黛在给食品厂写完年终总结的稿子之后,彻底清闲下来。


    临近年关,虽然食品厂还没放假,但是过年已经成为大家最关心的事情。


    食品厂今年的效益好,连过年的福利都和以前天差地别。


    除了面和油,杨黛还搬回去一箱水果罐头,足以看出来食品厂的财大气粗。


    黄庄大队过年氛围十分浓厚,杨黛和韩霖自然也被影响,这是两人共同度过的第一个新年。


    虽然之后他们还会共同度过许许多多个新年,但是第一个,在心里总归是不一样的。


    两人积极准备年货,什么都要来点。


    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杨黛还专门依照黄庄大队的习俗,在饺子里放了钱,能吃到包着钱饺子的人,来年会充满好运。


    韩霖在这几个饺子上专门做了记号,准备等到出锅的时候,全都放到杨黛碗里。


    新的一年,祝愿杨黛万事胜意。


    两人先在家里煮了饺子自己吃,随后又拿上年礼会去看韩父韩母。


    韩家如今已经彻底分家,韩家老二也已经搬出去。


    起初的时候韩母很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韩母已经想明白了。


    人都在一起住着,虽然她看着觉得热闹,但矛盾也多。


    她自己年轻的时候,都不想和妯娌住在一起,没道理要求自己的儿媳妇们非要住一起。


    况且分家之后,各个都过得越来越好了。


    老大的工作顺利展开,今年分粮的时候还被大队长表扬了,说他这个会计做账清楚。


    老二媳妇也找到了个不累人的好工作,虽然是临时工,但是听起来轻松,工资也高,让韩母很满意。


    老三夫妻俩现在就是他们黄庄大队的名人,而且风评完全调转,这一点就算是晚上睡觉,韩母想起来的时候,都会忍不住笑出声。


    桩桩顺利,事事满意,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年了。


    外面鞭炮声绵延不绝,房间里每个人都挂着满足的笑容。


    大年初五,韩霖和杨黛终于找出时间上山,两人再一次走到破庙附近休息。


    “你真想下去看看?”韩霖有些不确定,不自觉皱起眉头。


    “去看看吧,也不做什么,只是看看。”


    两人说的便是山上的墓。


    早前上山的时候,韩霖主动询问过杨黛,但当时的杨黛拒绝了。


    而如今杨黛改变主意。


    “我先下去看看,如果没有危险,你再和我一起下去。”杨黛看看附近的小路,又看了看韩霖。


    最终同意了韩霖的提议。


    她虽然好奇,但自己的安全肯定更重要。


    半个小时后,韩霖再次出现在杨黛面前。


    “跟我来。”韩霖朝着杨黛伸出手。


    “走这里,这是墓穴的小门。”韩霖走在前面,牵着杨黛的手,尽职尽责,当好自己引路人的职责。


    “这里有简单的墓志铭,看墙上的壁画,这位墓主人应该是宗室之女,只是暂且不清楚对方的具体身份。”


    “对方的墓这些年并没有被盗,但是里面的情况也不算太好,你答应我,只是过来看一看,不久留。”


    韩霖絮絮叨叨,忍不住对杨黛说了很多。


    杨黛一边走一边点头,就是不知道将韩霖的话听进去多少。


    “二道门打不开,据我观察,当年的工匠应该是封死了,从外面打开应该很难,但是一道门这里是自然风化。”


    所以一道门这里的陪葬物基本已经看不出原本的模样。


    一道门这里的壁画应该是记载了墓主人的平生,但是因为长时间的风化,有很多已经模糊不清,只能猜测。


    杨黛之所以想起来墓地,是因为修复字画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东西练手。


    但是自己库房里的东西,都是完好无损的文玩古董,杨黛做不到故意破坏。


    所以她想到了这里的墓葬。


    人们看重自己的身后事,只要稍有身份的墓主人,陪葬品肯定不会少。


    杨黛没想过盗墓,她做不出这样的事情,她只是觉得这个墓在这里矗立良久,去看看说不定能捡漏到几件品相不好的古董,然后自己搬回家研究怎么修复。


    但是来到墓地里,杨黛才发现这个墓的自然损坏情况,其实比她想象中的严重许多。


    即便韩霖说这里的二道门打不开,但杨黛也能看出来这个二道门其实已经饱经风霜。


    韩霖口中的打不开,可能是为了上面的山体考虑。


    在附近走了一圈,杨黛很快就下山了。


    回到家之后,杨黛一直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写写画画。


    韩霖询问杨黛在做什么,杨黛也只是摇头。


    “等过了十五,咱们再去看看钱颖同志吧。”


    高书记的身份毕竟特殊,韩霖和杨黛想开之后其实不想同这样的人有多深的牵扯。


    毕竟搞政治的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朝不保夕。


    因此两家人虽然因为孩子认了名义上的干亲,但其实走动并不频繁。


    连过年的年礼,都特意安排在了年前。


    如今杨黛却突然提出想要去两人家里一趟。


    韩霖张张嘴,想要说什么,却发现杨黛正抬着头看向自己。


    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


    点了点头。


    这是杨黛想做的事情,既然想做,那就去试试。


    正月二十,是个周日,食品厂的工地尚未开工,杨黛也休息。


    夫妻两个结伴去了钱颖家里。


    钱颖开门看到是两个人主动登门拜访,脸上的表情惊讶,热情地将人迎进家门,口中喊着高书记的名字,让他放下手中的报纸迎客。


    钱颖是有意想和夫妻两个交好的,她深刻明白,如果当初拖拉机侧翻在半路上,杨黛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的话,她根本活不下来。


    但最初她住院,后来身体不好不能出门,再加上高书记当时被工作缠身,夫妻两个没什么长辈帮衬,根本找不出时间,也找不出精力专门去给杨黛道谢。


    等两人去的时候,时间其实已经有点晚了。


    钱颖便想着,在日后的走动中将这份情谊补回来。


    但偏偏丈夫的身份特殊,而且空降到这里,并没有多少根基,即便外人看着排场很大,但其实就连交朋友都小心翼翼,生怕惹来麻烦。


    机会一次又一次错失,钱颖眼睁睁看着杨黛和韩霖的态度转变,却也做不了什么。


    如今两人主动登门,钱颖当然欢迎至极。


    杨黛来之前已经想好了,并不准备在这里久留,而是将自己想说的事情说完就走。


    “我之前在首都,看到很多文章都在呼吁保护文物,我想着那么一个墓穴,里面说不定也有不少需要的文史资料。”


    之前不知道的时候,杨黛可以什么都不做,但如今既然已经发现,她就希望这座墓穴能够得到抢救性挖掘。


    墓穴内部的情况谁也不清楚,但是抢救性挖掘之后,里面的东西说不定还能保留下来,但若是就这么放置不管,里面的东西肯定也会逐渐随风飘散。


    高书记听完杨黛说得话后,沉默片刻。


    “你说的情况我已经了解了,但是能否请来相关的工作人员来检测和抢救,我也只能说尽力而为,这件事我们肯定还是要开会讨论的。”


    高书记并没有给出太明确地答复,但这样的答复对杨黛而言已经足够了。


    至少高书记是支持抢救的,至于最终结果就只能看高书记和其他领导层的博弈结果,不是杨黛所能干涉的。


    而从高书记的家里出来不久,两人竟然就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推着自行车在原地转圈的胡平。


    “想什么呢?”韩霖拍了拍胡平的肩膀,终于让胡平回神。


    胡平看看韩霖,又看看杨黛,张张嘴又闭上。


    “想说什么尽管说。”韩霖再次看向胡平。


    但胡平还是什么都没说。


    最终还是韩霖问:“这次考虑好了?决定去?”


    胡平抬起头,一双眼睛泛着光,使劲点头。


    “这次可不能再变了,要是考虑好了,现在就去打电话。”


    胡平点头,伸出三只手指举过眉毛,“我这次肯定不会再变了。”


    自从杨黛和胡平说了这件事后,胡平便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毕竟胡家对于这件事也处于两种意见中。


    一部分人认为,胡平留在县城里,能够过得轻松,没有必要非去大城市。


    另外一部分认为,胡家的情况在县城里就是这样了,如果胡平决定走政治路线,或者进厂子争取当管理层,胡家都能通过自家的人脉,尽可能帮助胡平。


    但显然这胡平并不想选这样的两条路,所以胡家后续的人脉资源并不会用在胡平身上。


    所以与其在家里继续混日子,不干正经事,倒不如趁此机会,去大城市闯一闯,而且这个岗位,虽然最开始,只是个临时工,但也确实是个香饽饽。


    胡平对于是否要出去这件事,本来就摇摆不定,而每天给他洗脑的家里人也都不同,声音自然也不同。


    因此胡平自己的想法也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


    韩霖知道


    胡平还没考虑好,真正定下心,但是今天胡平脸上的表情变了。


    所以韩霖才会这么问。


    “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胡平说得铿锵有力,连走路的背影都看起来挺拔许多,让韩霖和杨黛失笑不已。


    过完年后,天气一天天转暖,杨黛逐渐从厚重的冬装变成较为轻薄的春装。


    食品厂的家属楼拔地而起,只剩下最后的收尾,厂里的房管科已经在不停开会,选择最终的分房名单了。


    而韩霖也已经离开了食品厂的工地,他如今正在机械厂学校认真学习。


    经过集中系统性上课之后,韩霖以前的迷雾全都被拨开,学习进度简直就是一日千里。


    技术科科长曾经不止一次向旁人炫耀,说自己收了个好徒弟。


    但是杨黛却一直没能等到自己想要的消息。


    关于黄庄大队山里的那个墓穴,没有丝毫格外的消息,就仿佛从来不存在一样。


    从冬到春,从春到了初夏,杨黛没有等来墓穴抢救的消息。


    而迎来了另外一个消息。


    郑华生找她谈话,说今年食品厂工农兵的大学的推荐名额,她是其中之一。


图片    【星座小说】XinGzuoXs.COM【星座小说】